- hongkongfoodsafety
河豚與花膠
河豚與花膠
曾耀源
(廠商會檢定中心)
食物安全中心最近從兩款河豚花膠驗出「河豚毒素」。因此,政府要求業界停售有關產品,並呼籲市民停止食用問題花膠。

圖片來源:明報, 2016
http://news.mingpao.com/ins/instantnews/web_tc/article/20160301/s00001/1456842442594
甚麼是河豚毒素?
河魨毒素是一種神經毒素,因經常與河豚 (俗稱雞泡魚) 有關而得名。河豚的毒性會因種類、地域及季節而有所不同。河豚一般以肝臟及卵巢的毒性最高,其次為皮膚、腸和肉等。在處理有毒河豚的時候,內臟所含的毒素有可能污染到魚鰾 (即花膠)。
河魨毒素的毒性是生埃 (氰化鈉) 的1250倍,而且非常耐熱。即使以100oC加熱5小時,亦不能將毒素完全破壞。人們攝入0.2毫克河豚毒素便會出現中毒症狀 (如眩暈、麻痺、噁心、嘔吐、腹瀉、腹痛、抽搐、心律不正等)。另外,只需約1至2毫克河豚毒素便可致命。
毒魚製花膠
過往很多河豚毒素中毒事件,多數是因為誤食有毒河豚。此外,河豚毒素亦曾在其他水產(如蝦虎魚、貝類等)被驗出。

圖片來源:食物安全中心, 2010
http://www.cfs.gov.hk/tc_chi/whatsnew/whatsnew_fsf/whatsnew_fsf_puffer_fish.html
至於花膠,一般來說是無毒的。以無毒魚類 (如白花魚、黃花魚等) 的魚鰾所製的花膠,大家絕對可以放心食用。
相反,河豚花膠是否有毒要視乎河豚的品種、來源和加工方式。假如加工業者未能辨識有毒河豚、毒素分布部位,以及加工時無法使魚鰾免受污染,河豚花膠便很可能有毒。
如何避免
業者不應使用來路不明,或自己不認識的魚製作花膠。 在收購、加工和經銷環節應嚴格把關和挑選,防止混入有毒魚種。
另一方面,有研究指以人工配合飼料養殖的河魨,其器官組織是無毒的。因此,養殖河豚比野生河豚更適合用作花膠的原材料。
若要確定原材料和成品的食用安全性,可透過各種河魨毒素檢測方法,包括小鼠生物法、免疫學測定法和理化檢測法(如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