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Posts
搜尋
  • hongkongfoodsafety
    • 2016年4月8日
    • 已讀 6 分鐘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食品安全戰略?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食品安全戰略?

來源:中國食品網 作者: 蔣亦行


今年央視“3.15”晚會再次曝光食品安全問題,又一次引發了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熱議和恐慌。3月16日,新浪新聞的網上調查顯示,五成受訪網友表示黑作坊入駐“餓了麼”戳中了他們的痛點。近年來,媒體曝光的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憂慮不斷滋長,政府監管的壓力也與日俱增。

作為一個飲食文化悠遠流長的國家,很久以前,就有了“民以食為天”的認知,有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追求。可是誰也未曾想,到了21世紀的今天,我們卻要為食品安全問題操心勞神到如此地步,以至於很多人常常會發出“到底吃什麼才安全”的歎息。

多年來,雖然政府不斷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力度,但面對眾多安全隱患,只能通過密集開展各項專項整治和集中治理來化解眼前風險。雖然這種運動式的集中打擊短時間內能在治標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影響食品藥品安全的一些根本性問題沒有從根本解決,並不能防止食品安全問題“死灰復燃”、“此起彼伏”,也很難從扭轉食品安全風險高發、問題多發的局面。我們不得不承認,時至今日,在磅礴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滾滾進程中,在歷史的累積和現實的困境之下,食品安全已經成為當下中國最重要的社會問題之一,成為損傷公眾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質疑政府治理能力的緣由和論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待,是對我們執政能力的考驗”。食品安全問題是個大問題,早已超出了單純的技術層面,必須從政治、經濟、社會大局的高度來綜合求解;要實現食品安全的長治久安,也必須從更高的層面、更長遠的時間跨度、更廣闊的空間範圍來思考問題。

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形成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這樣把食品安全提升到戰略的高度來規劃部署,正是基於上述的邏輯。伴隨著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即將寫進“十三五”規劃,一個重要的、不得不回答的問題也浮出了水面,那就是: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食品安全戰略?

食品安全戰略是本世紀初才誕生的一個概念,並不久遠。一般意義上,食品安全戰略是指政府為食品安全領域建立的中長期目標以及實現目標路徑,是國家層面針對特定的時期主要食品安全問題而採取的一致性行動框架。

從國際經驗來看,2000年,歐盟發表食品安全自皮書,確立其食品安全戰略原則,即食品安全必須考慮整個食品鏈、生產經營者必須對食品安全負責、產品必須在所有食品鏈環節中具有可追溯性、把風險分析作為食品安全政策基礎、消費者有權從公共機構獲取準確的食品安全資訊;確定從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交流三個方面統一協調發展歐盟與成員國兩級監控的合作機制的戰略任務。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制定了首部世界食品安全戰略,提出各國應將減少食源性疾病作為食品安全監管的重點,建議通過有針對性的、以風險性分析為基礎的預防行動來保證食品安全。200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制訂了《保障食品的安全和品質:強化國家食品控制指南》,指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國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應包括應對食源性疾病、新的食源性危害、食品技術更新、國際貿易一體化要求、城市化加速和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空前重視等多項挑戰。2007年,美國制訂了食品保護計畫,首次提出風險預防、干預和反應為食品安全戰略的三要素,強調以預防為核心,增強境外監管能力;四年後將發展監管科學與革新、強化全球供應鏈的整合和安全性、加強監管與執法、努力滿足特殊人群的需求作為戰略重點。2009年,英國發佈國家食品安全戰略,提出將消費者權益放在首位、更開放更透明、講科學講依據、獨立監管、公平執法等戰略原則。

從我國國情看,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更加複雜。相對落後的食品產業基礎和監管水準,豐富多樣的消費需求,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源頭污染嚴重等眾多因素決定了中國在食品安全領域既要面對生物污染導致生物性風險,又要面對摻雜使假形成的物理性風險以及農獸藥殘留、非法添加導致的化學性風險;既要解決好13億人食品的數量安全,又要滿足好居民日益增長的食品品質、營養方面的需求;既要管好國內產品的品質安全,也要防範跨國供應鏈帶來的輸入性風險;既要解決好傳統小餐飲、小作坊、小攤販問題,也要應對新技術、新業態、新產品帶來的挑戰;既要保障好大型城市的食品安全問題,也要解決好偏遠鄉村和城鄉結合部的食品安全。以上這些任務,加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巨大的食品消費量為背景,中國的食品安全監管無疑是全世界最複雜、最艱巨、最具有挑戰性的。因此,國際經驗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搬,中國的食品安全戰略必須結合自己的國情,結合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時代特徵,結合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需求來系統研究和確立。

中國的食品安全戰略,應該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理念,充分體現我國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食品安全領域的基礎性、前瞻性和全域性發展內涵。食品安全戰略目標應與國家農業、健康、環保、安全等發展戰略協調一致,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人民群眾安全需求,合理設定重大發展目標、重點工作任務和重要保障措施,充分利用生物、資訊、社會管理領域新技術、新方法、新理念,健全監管體制機制,提升監管水準。

中國的食品安全戰略,要確立風險管理、預防為主的理念,在全面評估我國當前食品產業發展現狀、食品安全監管能力水準和食品安全風險特徵的基礎上,系統確立全面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行動框架,從治理理念到法規制度,從食品安全標準到技術規範,從檢驗檢測到風險監測;從品質追溯到責任體系,從行業自治到社會共治,都需要科學、長遠的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好各項重點任務,形成合力。

中國的食品安全戰略,要科學規劃好路徑,合理設定中長期目標。食品安全戰略的定位應該是國家層面上的中長期戰略,不能局限于一時一地,也不能急於求成。從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發展歷程來看,食品安全狀況與經濟發展水準密切相關,歐美發達國家在歷史上都曾有過和我們今天相似的階段,伴隨社會經濟的法治,經歷了從大亂到大治的過程;從當今各國食品安全水準的橫向對比來看,總體上恩格爾係數較低的國家,大多擁有較好的食品安全狀況。結合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劃目標,中國食品安全戰略時間跨度可分為3個階段來謀劃,第一階段,可設定為“十三五”期間,伴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體目標的實現,達到發達國家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食品安全水準;第二階段,可設定為2020-2030年,達到歐美發達國家目前的食品安全水準;第三階段,可設定為2030-2050年,達到國際一流食品安全水準。

研究和制定真正意義上的國家食品安全戰略,在我國是一件全新的任務和挑戰,可謂意義深遠、責任重大。這項工作不僅要求全面回顧和總結過去十多年間食品安全工作的成敗得失,還要放眼世界,充分借鑒他山之石;不僅需要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系統研究,也需要食品行業、專家學者和廣大消費者的建言獻策和廣泛參與。真心希望即將誕生的食品安全戰略能為今後中國食品安全工作指明方向,指引全國的食品安全工作走上科學監管、高效監管的坦途,能讓對食品安全的焦慮慢慢淡出人們的情緒。

#chinasfoodsafetyinformation中國食物安全資訊

216 次瀏覽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Know More about Cross-Border e-Commerce of Food in China

3480

中國跨境電商食品知多少

4420

Can Hairy Crabs with Trace Amounts of Dioxins be Sold ?

380

​

English
中文

Hong Kong Food Safety Association

香港食品安全協會